回眸一带一路进程 绘制理论探索图卷

作者简介
汤建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评价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
任全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18年8月27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2013年秋天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了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据统计,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已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正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需要推动工程、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也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携手共建、群策群力。理论研究者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回眸五年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理论探索图卷,对于推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在近日专门组织人员检索并统计了5年来我国“一带一路”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报纸文献、出版的专著、立项的课题、举办的学术会议等,期望能从文献计量这一视角,绘制出理论界在推进“一带一路”伟大建设中的探索进程。
理论研究活跃
成果数量爆发式增长
自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理论研究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各方面的理论支持。因此,近五年来也是“一带一路”理论研究快速发展、成果数量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经统计,截至2018年9月3日,仅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录的论文篇名中包含“一带一路”的期刊论文就有20611篇,其中2014年172篇,2015年迅速增加到3450篇,2016年达到4392篇,2017年达到8213篇,预计2018年将超过1万篇。论文篇名中包含“一带一路”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有773篇,其中2015年有25篇,2016年迅速增加到225篇,2017年增加到341篇,预计2018年可能会超过500篇。报纸文献库中共检索到篇名中包含“一带一路”的文章共20186篇,其中2014年有544篇,2015年迅速增加到5959篇,2016年回落至3482篇,2017年又迅速增加到7655篇。
在专著出版方面,通过检索“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我们发现“题名”中包含“一带一路”的著作有636部。其中2015年出版了74部,2016年出版了181部,2017年出版了281部,呈现出高速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课题立项方面,同样也呈现出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通过检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名称中包含“一带一路”的数据,我们发现自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最早立项了“‘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对策研究”后,5年来(2018年数据未齐)共立项了388项研究“一带一路”的课题,其中2015年31项,2016年102项,2017年146项,2018年的数据还未齐,但能查到的也已有10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共立项了144个课题,其中2015年有16项,2016年有13项,2017年有67项,2018年有48项(数据未齐)。
另外,在举行的学术会议方面,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会议论文数据库,我们发现仅仅在学术会议名称中出现“一带一路”的就有20多个,如《2014年盘古智库课题报告:丝路一带一路大自贸区顶层设计》《2015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一带一路”与鄂尔多斯发展学术研讨会》《海南与“一带一路”:语言与商务—科技翻译学术交流研讨会》《2016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金融论坛暨第三届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论坛:“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与世界新秩序》《2017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论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自贸区建设与深哈合作》《北京论坛(201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文明传承与互动视角下的“一带一路”》等。显然,实际举办的关于“一带一路”主题的会议数量将远远超过中国知网会议论文数据库中所能够检索到的数量,因此这里的数据只能管中窥豹。
研究队伍来源广泛
新设机构及内地沿边机构增长快
研究队伍是推动“一带一路”研究事业持续发展壮大的主要力量。5年来,“一带一路”理论研究队伍迅速形成,走过了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散到聚、继旧立新的发展之路。
从期刊论文的高产发文机构看,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东亚关系与边疆问题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等一直关注国际关系研究、国别研究、区域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国际贸易研究、边疆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机构,又有大量5年来新成立的主要以“一带一路”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化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法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吉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一带一路”与东南亚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中心等。根据对期刊论文机构的统计,发现5年来新成立的研究机构中,仅仅在机构名称中包含“一带一路”的机构就有57家之多。
另外,从课题负责人所在机构角度统计发现,按获得课题数量多少排列,名列前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新疆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湘潭大学等,这些机构的课题数量都在4项以上。上述研究机构名单显示,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本身比较强的机构,还有不少机构来自于内陆不发达地区和沿边地区。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理论研究队伍的来源分布非常广泛,但新设机构和内地沿边地区机构已成新主力。
研究地域广阔
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因此,“一带一路”理论研究中必然会大量地出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名、地区名、城市名等。显然,如果统计出文献篇名或文献关键词中出现的这些国家名、地区名、城市名,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比如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或更清晰地了解哪些地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哪些地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走在了前面,哪些地域可能更有动力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哪些地域可能有更强的研究力量在探索“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问题,等等。
按照期刊论文关键词中出现的地名统计,我们发现论文关键词中涉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阔、地名琳琅满目:既有一些区域性名称,如南亚、东盟、欧洲、中巴经济走廊、中亚、东南亚、亚洲、北美洲、中东、中东欧、印度洋地区、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等,又有很多国家名,还有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
经统计,按照期刊论文关键词中出现的国家(地区)名统计,发现共有107个,占了全球国家(地区)名中的48.1%(见图)。出现频次较多的国家(地区)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出现频次较多的我国省市自治区名或城市名称则有新疆、广西、江苏、陕西、浙江、北京、重庆、连云港、甘肃、广东、山东、内蒙古、河南、西藏、香港、西安等。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域名称出现在“一带一路”大家庭的理论研究地图中。